此次住建部提出“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这似乎为中国纷繁复杂的保障房体系确立了主次顺序。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住建部新近颁布的《关于报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的通知》中,对于各地的经适房、两限房、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占保障房性住房的比例未有明确规定。
目前,国内明确提出公租房具体建设指标的城市并不多。
重庆是为数不多的特例之一,也是国内较早进行公租房探索的城市之一。早在2010年2月底,在中央政府尚未推出公租房政策时,重庆就宣布开工建设1300万平米的公租房,占当年该市住房供应总套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在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房地产处处长赵路兴看来,国家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政策窗口,让这座直辖市拥有了先闯先试的权利。
另一个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公租房的城市是北京。北京市住建委委员、新闻发言人徐志军在2010年12月14日提出了两个60%的目标,即在“十二五”期间,北京计划新建、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保障房要占整个住房供应的60%,这其中将有60%为公租房。徐志军说,北京住房保障的供应结构将从“以售为主”向“租售并举、以租为主”转变,鼓励群众通过租赁形式解决住房问题。
赵路兴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北京、上海、重庆这些房价较高、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公租房占保障房的比例可能会比较高。但是在房价平平的三、四线城市,人们可能更需要经济适用房、限价房。赵路兴否认了将重庆或北京模式推广向全国的做法。“并不存在单一的保障房模式。”赵路兴说。
1.3万亿资金从何而来?
1000万套保障房,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资金问题。
按照2010年7800亿元的保障房投资额来推算,预计2011年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将超过1.3万亿元,投资规模接近全国房地产投资规模的四分之一。
如此巨额投资从何而来?目前,保障房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土地出让金收益和中央财政拨款。其中,地方财政拨款占大头。2010年,中央财政年初安排的692亿元和追加安排的100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已全部下达。但这些资金还远远不够。《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中曾规定,“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0%。”
在此前的廉租房建设过程,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的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审计署2010年公告披露,在审计调查的32个城市当中,有22个城市没有按时足额计提土地出让纯收益的10%给廉租房建设使用,2007年到2009年的2年期间,22个城市共计少提土地出让纯收益146.23亿元。
后来,中央政府只得采取行政问责的方式,督促地方政府落实保障房建设任务。2010年5月,住建部与各地方政府签订了2010年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各地方政府确保完成2010年工作任务。
目前,国内最早开建公租房的重庆市,其保障房建设资金,仍主要来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重庆市计划从市政府下辖的地产集团、城投公司的30多万亩储备土地中,把价值200多亿元的3万亩,直接划拨作为保障房建设资金,其余不足部分,则从银行贷款和信托融资、以及未来计划开征的房产税中获得。
不过,在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看来,依靠地方融资平台筹集保障房资金,从根上将还是没有摆脱土地财政的制约,“土地财政的危害在于透支了未来的发展。” 黄小虎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这种做法不具可持续性。事实上,自2010年以来,中央政府就陆续清查各地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
如何突破资金瓶颈,成为1000万套保障房能否如期完工的关键所在。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房地产处处长赵路兴透露,目前有关保障房的金融创新、信托、产业基金、中长期贷款等多种融资途径都在探索之中。
国内多个地方政府正在试水各种金融创新,为保障房建设筹资。早在2009年11月,国务院就批准了北京、天津和上海作为股权信托基金融资试点(即REITs)城市。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隋振江在2010年11月26日表示,北京将以政府持有的廉租房、公租房资产和房租收益委托设立银行间债券型房地产信托。
此外,一些社会资金也寻求进入保障房的投资渠道。目前,国内首只公租房基金已经递交发改委,等待审批结果。该基金筹备组组长建银精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副会长李晓东表示,碧桂园、金地集团等众多地产企业也希望参与到此基金。
此前,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之下,规模大且风险小的保障房领域将成为企业的“避风港”,万科、招商、保利、金地、绿地、远洋地产、富力等房企,都在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万科2010年12月初曾披露,目前保障房开工占万科整个土地储备的比例已经超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