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综合报道】针对近期一些以假离婚假登记规避楼市调控的案件,北京海淀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提示称,“假离婚”、“假登记”虽然表面上“突破”了房产调控的限制措施,但其背后却隐藏诸多法律风险,一些当事人为此闹上法庭,还有些人为此遭致严重的财产损失。
据北京晚报消息,北京市海淀法院近日公布了几则典型案件。其中一则假离婚案件的结果是,在离婚后,男性当事人发现前妻(女性当事人)已经消失无法联系,而前妻名下的房子已经被转卖。
对这样的案件,海淀法院民事审判法庭法官称,现实中有些利令智昏的人以为可通过“假离婚”的方法规避政策,但“离婚”在法律上会产生财产分割的效力,从而导致财产产权转移,因此女性当事人在离婚后出卖其名下的财产也是合法的,所以男性当事人也无法要求前妻返还其房款份额。法官奉劝通过这种方法规避的人,要警惕离婚财产法律风险,免得像该案的男性当事人一样“假戏真做”,房子和老婆都没了,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对于通过假登记的方法来规避楼市限购政策的案件,法官称,借名买卖交易如果被借名人其后“反悔”,借名人在法律上则无法取得借名购买的房产及产生的相应增值。如果借名人履行了私下协议,其也面临着“资格用尽”后的风险,其“反悔”的几率是很大的,所以,假名登记交易往往产生诸多诉讼纠纷,而借名人却无法实现其借名规避的目的。
(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