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地价推高房价抑或房价推高地价”之争后,两会期间,国土资源部与住建部在2010年保障房是否完成预定目标上再次出现“口舌之争”。
《中国经营报(微博)》记者从住建部一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去年580万套保障房仅竣工了370万套,竣工率只有63%。许多人大代表疑惑的是:“只能看到新开工面积,为什么不公开竣工面积?”
全国人大代表迟夙生曾经在去年两会上提出“二次房改”和《住宅保障法》议案:“要尽快出台法律,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证保障房的落实。”据了解,由于《住宅保障法》的出台是个复杂的过程,住建部正在拟定“保障房建设评价体系”。
统计口径分歧 酝酿评价体系
计划是一回事,落实则是另外一回事。保障房建设就面临这个问题。
就在公众对去年保障房究竟竣工了多少产生疑惑时,3月6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两会上首次回应说,去年580万套保障房未完成。原因有两个:第一,第一次编制保障房土地供应计划,各地都编制得比较大;第二,各地保障房建设处在边建设边完善过程之中,所以计划、资金、项目的原因造成滞后。然而就在一周前的2月28日,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京西宾馆召开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去年580万套保障房已经完成。
“住建部是以新开工作为完成的标准。”住建部一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具体情况则是去年580万套全部开工,竣工为370万套。由于依据的标准不同,国土部和住建部的口径当然不同。实际上,住建部在去年为保障房建设还下达过最后通牒:9月份以前必须全部开工。“打桩保障”由此而来。“保障房建设的力度是看到了,不透明竣工数据让人担忧。”迟夙生表示。
“住建部正在拟定保障房建设评价体系。”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住建部副部长齐骥3月9日表示,住建部提出要进行考核、约谈、问责,至于具体怎么样考评、用哪些指标来考评、到什么样的程度要进行约谈、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要进行问责,住建部将会拿出一套具体的办法来。
据了解,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社会满意度,即让百姓参与到保障房的评价当中来。其二、房屋本身的评价,包括户型、质量和交通配套。其三,分配的公正性,即准入机制的完善。其四,结构问题。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租房和廉租房等比例,是否适合老百姓的需求。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由于保障房任务大困难多,只有通过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才能防止保障房造假。其实,住建部在调研中已经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督察中发现很多地方以“打桩”来应付检查。“尤其是一些地方把保障房建设到非常偏远的区域,交通等配套设施则根本没有,就出现了无人愿意入住的局面。”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此前,审计署曾调查发现,由于廉租住房配套设施不完善、地址偏远、交通不便等,南京等13个城市的一些地方存在廉租住房配租困难、房源闲置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已入住家庭退房的情况。
法律体系滞后
本报独家获悉,过去十年保障房建设数量为1500万套,租金补贴400万户,覆盖面在7%到8%。包括今年在内“十二五”期间,将完成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相当于过去10年的两倍,覆盖面达到20%。但目前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以北京为例,今年计划建设20万套保障房,但其中10万套是拆迁安置房,公租房6万套,其他的4万套。北京“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00万套保障房,其中拆迁定向安置40万套,公租房30万套、廉租房10套。“将拆迁引起的安置纳入保障房建设计划,挤压和规避了真正意义上的保障对象,这在全国普遍存在。”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胡葆森则建议,应完善保障房法规建设,在申请审查、分配、承租、退出机制等方面建立监管流程和制度。“必须将保障房建设法制化,这才是长久之计。”住宅法专家李明曾于去年联系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制定《住房保障法》。
据了解,该议案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加速了该法的制定进程。
此前2008年11月,《住房保障法》已于2008年11月被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住建部从2008年就开始调研并多次展开座谈,但目前《住房保障法》草案仍未能面世。
就在该议案提出后,《住宅保障法》已经列入国务院2010年的立法计划。随后由清华大学法学院和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分别起草该法的理论版和实践版建议稿,已提交住建部住房保障司。
直到今年3月9日,住建部住房保障司司长冯俊表示,《住宅保障法》什么时候能够出台,现在很难给出一个时间表。
迟夙生是当时提出《住房保障法》议案的代表之一,她告诉记者,《住宅保障法》涉及到土地供应方式、比例、保障房形式、资金来源以及保障对象、分配等错综复杂的问题。“期待尽快出台,但利益博弈激烈。”对此迟夙生深有体会,之前,她曾多次接到国务院法制办征求意见的电话。
对此,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钰林3月9日向记者透露,不出意外,《住宅保障法》今年出台的可能性很大。“只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为保障房建设保驾护航。”
迟夙生也认为,只有依法问责才是保障房建设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