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难是全国目前大部分企业普遍遇到的难题,也是近年来一直困扰企业的顽疾,更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症。为探索企业用工问题,日前,安仁县统计、人社部门深入县内工业园区各企业,开展“用工难”专项调研活动,力求从源头上找到问题症结,并从根本上解决“用工难”难题。
一、安仁县工业集中区企业用工概况
近年来,安仁县大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建设工业园,走工业兴县的思路,工业园在2012年11月通过省级工业集中区评审,“一园四区、产业集聚”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基本成型。截止目前,集中区有企业20多家,员工近10000多人,企业用工基本上满足了生产需要。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园区各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缺工现象,虚位以待700多个岗位。潜在缺工问题也形势严峻,下半年有3家企业的几条生产线也将开工,预计需员工近3000人。
园区企业“用工难”问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开工生产,直接影响了一些企业加大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生产不正常,企业效益势必下降,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待遇而留不住员工,如此恶性循环,势必对安仁“工业强县”的战略实施和招商引资工作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服务园区企业用工的主要作法
近年来,安仁县一直把园区企业用工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把破解园区企业用工难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设立专门的园区企业招工服务队伍、建立100个园区企业用工村级服务网点等系列举措,很大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安仁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难”问题。
(一)搭建大宣传格局,全力服务园区企业用工。一是在市县媒体开办了《就业直通车》、《人社关注民生》专栏,免费为园区企业发布用工信息,推介园区企业,宣传园区企业品牌,提升企业吸引力。二是在农民工集中返乡期间,在县内主要交通要道及乡镇集市制作巨幅宣传公益广告,引导本县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地返乡就业。三是多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家门口就业,激发营造全社会全员参与创业就业热情。新华通讯社、《湖南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郴州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了安仁县在园区企业用工服务、创业就业故事和成功典范。
(二)广建大服务平台,实现用工服务有效对接。一是突出加强基层平台基础设施和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完善了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台帐。把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村,重点建立了100个村级园区企业用工服务网点,形成了城乡一体、四级贯通、平台到村、服务到人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实施园区重点用工企业用工监测,推动“企业用工无缝对接”,及时掌握企业员工在岗和空岗情况。三是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按照“服务产业转移,注重培训效果”的要求,采取培训与用人单位联动机制,积极推进企业用工需求与培训的对接。截止目前,县就业服务机构共为园区企业培训员工2000余人。
(三)立专项经费,促进企业用工服务保障。为切实解决园区企业用工问题,依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安仁县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规定,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工业园区服务工作专项补助。
三、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及原因
安仁县总人口43万人,劳动力资源28.3万人,全县就业人数27万人,就业率达95.4%。从数据看,安仁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是充分就业县。但是,在充分就业的背后,本地园区新兴劳动密集型企业却不能满足用工需要,究其原因,存在着企业、务工人员本身和社会等多方面主客观因素制约。
1、从企业方面来看。一是薪酬待遇不合理。企业是用工主体,能否“招得来、留得住”关键在企业本身。在国家“调结构、转方式、保稳定”大环境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招工难”问题,沿海等发达地区企业普遍通过提高工资来吸引或留住员工。资料显示,江浙沿海及珠三角一带务工人员工资基本上都在3000元以上(包食宿)。而在调查的17家园区企业中,月平均工资最高的是2600元,最低的为1300元。大多数员工反映,自己的薪酬与工作时间和生产数量没有挂钩。从调查的情况看,企业每月工作日普遍在26天以上,部分企业28天,平均工作时间9.5小时。如遇加班,时间还会延长。部分企业法定节假日要求员工加班,但没有按照劳动法规定付给员工加班费。今年开工的某服装厂,人社部门当时费尽艰辛给他们招满了200多人,才几个月时间,现在只有93人,流失率高达47%,而且还有不少员工有离开的意向。主要原因是工作时间长、待遇低。一天12小时,平均工资1600元。目前在工业集中区,平均员工流失率为15%。二是用工条件不灵活。企业普遍对务工人员有年龄、技能、工作经历、性别等方面的要求,个别企业的用工要求甚至脱离本地实际。如电子企业招工时将年龄限制在35周岁以下,导致许多年轻劳动力供给不足。而我县的实际情况是,35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愿意在家的基本上是40岁左右的劳动力。此外,园区企业岗位工种大多偏好招用女工,导致女工短缺,男性劳动力相对过剩。三是权益保障不到位。个别企业存在短期行为,劳动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对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重视。园区企业不同程度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未给员工参加社会保险、拖欠工资等行为,员工对企业难以产生安全感、认同感。据统计,17家园区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2家,占企业总数的11%;参加医疗保险的1家,占企业总数的1%,没有为员工购买任何保险的11家,占企业总数的76%;为员工购买了“五险一金”的1家。该企业员工平均工资1300元,但是由于是8小时工作制,员工工作生活环境好,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又参加了社会保障,所以离职员工很少。四是企业文化缺乏。大部分企业没有娱乐、休闲设施,员工生活单调枯燥;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工会组织,当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没有相应的组织牵头来维护其正当权益。以上原因,影响了企业员工队伍稳定,造成了员工的严重流失。一些留守妇女因为孩子和家庭的原因曾经在园区就业,但是,因为以上种种,“孔雀”再次东南飞,造成了“稳工难”。
2、从劳动者自身来看。一是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目前,80、90后等新生代务工人员,绝大部分不愿留在本地,而喜欢到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打工。这部分人普遍认为,沿海一带发展快、挣钱多,工作条件和待遇比家乡的企业好,而且更容易找对象。即使在同等薪酬下,他们也愿意外出打工。其次是部分年龄偏大的务工人员,文化层次不高,没有一技之长,但对工作条件和待遇要求较高。调查发现,有70%以上的农民工表示愿意选择外出就业。这种情况导致用工需求较大的服装、电子、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招工缺口较大现象。二是自由散漫不服约束。部分本地员工自由散漫,不服管理,动辄请假,今天自己家里有事,明天亲戚家里有事,使企业工作任务难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