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增加保障性用房可以缓解商品房房价压力。
中央政府制定了一个规划,2009年到2011年,用三年的时间把保障性用房建成750万套,现在看来,能够超额完成这个任务。2009年,已经完成了200万套。今年将完成300多万套。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建设廉租房和普通租赁房。还要对棚户区进行改造,去年棚户区改造大约完成了130万套,今年棚户区改造要完成200万套。
实行廉租房制度,不但为城镇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住房保障,而且对城镇高收入者也是有益的。如果获得廉租房的群众占市民总数的30%,那么购买商品房的市民就减少30%。这样一下子会改变商品房的供求关系。随着供求关系的改变,房价就会下跌。不过现实可能会出现偏差,只要能够坚决执行,相信房价会降。
5、居民住房观念更新能有效遏制房价上涨。
温家宝总理说,他自己也理解蜗居者的滋味,因为他从小学到离开家的时候,全家五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住房。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一下子解决13亿人的住房问题也并非易事。不过连总理都吃过这个苦,年轻的人们又何必太过于纠缠高房价呢?
随着普通百姓这么多年在高房价面前的冷思考,或许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迫于压力和无奈,以及媒体的宣传,专家的建议等,特别是百姓的消费观念越来越成熟,人们开始学习国外租房模式的行为,摒弃居者有其屋的传统观念,把“真正的生活不是看你拥有多少房子,而是看你一套房子里拥有多少生活”作为自己的生活境界,如果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那将是对将来房价的一个严厉的冲击。其实购房和安居不能划等号。
6、价格由价值决定,同时受供求关系影响。
按照经济规律,房价由房地产价值决定,同时受供求关系影响。但在中国许多大城市中这种供求关系表现得非常扭曲。衡量一个地区的房价是否真实合理,需要和该地区的居民收入进行比较。在国外,房价与收入的正常比例在3到5倍。但在去年发布的《北京蓝皮书》中,房价与收入之比为23∶1。尽管遭到任志强的反对,但是即便按任先生的说法,房价收入比由此从23∶1降到18.5∶1,离“人人买得起住房”也是相差甚远。
中国经济和各大城市在不断发展,房价有一定涨幅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房价的涨幅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范围,其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所以在房价远远背离价值后是不可能走远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泡沫,据一项调查显示,九成房地产人士认为房地产有泡沫。
7、房价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上升到政治高度。
现在房价已经不单单是经济问题,它关系到整个社会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稳定房价已经是中央坚定不移的政策。从2005年许多地方政府逆向调节已经让中央感到恼怒了,以致让房价问题曾一度成为温总理最痛心的三件事之一,特别是今年。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政府还是百姓,房价问题都与其利益相关,这种事关众人利益的经济问题也因此具有了政治性。只不过是开发商只看到了经济现象,或者不愿承认政治性。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在房价高涨的时候不允许政府伸手干预,而房价刚刚要低头时又声嘶力竭的呼喊救市呢?
8、购房者将不只是买涨不买跌。
过去一致认为买涨不买跌,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引导。因为过去过多的强调了房地产投资功能,而忽略了自住的本能。作为投资对象,房地产市场确实会存在“买涨不买跌”的现象。但是,在当前经济面临很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剩下的绝大部分属于自住需求者,也就是刚性需求者。房地产市场已由以前具有投资性质和生活消费品性质的双重市场转变为当前仅剩下的生活消费品性质的单一市场。
当投资功能不再显现时,楼市就更遵循价值规律的导向,如果需求下降了,就得下调房价来刺激需求,这才是真理。所以购房者买涨也买跌的理性会带动进一步观望,而观望也会督促开发商降价销售。
9、楼市有涨有跌才正常。
任何市场不可能光有涨或跌,楼市经过一轮上涨高潮后,各种问题的出现导致泡沫越吹越大,房价高涨换来的结果是购房者观望持续,成交量日益萎缩;而当楼市冷到一定程度必然有多种因素回拉,成也购房者,败也购房者,各种综合力量必然促使房价下跌,这就是房地产自身的调整。在房价本该要下跌时却因为某种原因政府出面救市,才让开发商幸免于难,所以经济回暖后房价还得继续调整。
10、投资者和开发商一定会非常谨慎。
一连串的对房价的政治、经济关注,一定会对炒房者、开发商甚至地方政府产生震慑作用。接下来他们对高房价会产生一种风险非常高的预期,采取非常谨慎的决策。
综合以上原因,今年房产市场可能会趋于稳定,甚至这些措施,特别是今年这些措施都会发生作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2010年的房地产市场肯定是在稳中有降的趋势。未来三年内,房价也将会从上涨到稳定然后回归到合理价位。谁能及早认识到政策的有效性和形势的紧迫性,早日还房价于民,谁就能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中争得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