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京房地产商的地价成本
地价一度被经济学界认为是房价高企的罪魁祸首之一。但实际上地价所占房价成本究竟几何?
去年年末,北京市的开发商方如(化名)做了一笔看似并不赚钱的买卖。
他在自己正在开发的530亩地的边上,又买进了100亩地,按照方如的话说:“这是为了保证整个区域的完整性,不能缺少那一块地。”
2007年12月17日,在北京市顺义区5块挂牌竞价的1块地中,方如代表公司参加了竞价。方如要的那块地,就是自己正在建设区域边上的100亩,起拍价格是3240万元。在竞买过程中,有一家四川公司也对那块地紧追不舍。
一直到挂牌截止日,两家公司还难分胜负,最后不得已进行了现场竞价。竞价当天气氛非常紧张,两家公司频繁举牌,谁也不肯放下,直到最后那块地一直飙到2.61亿元,方如的公司赢了。
这100亩地,砸进了方如公司的2.61亿元人民币,而原来的530亩地却才花费2.2亿元人民币。方如感慨:“选地拍地就像赌博一样,压对了就成功了。”虽然地价飙升,但好在有2006年的530亩的低价地来抵消成本,才使得这笔生意还能维持下去。
直到今天,方如依然忘不了2006年收购530亩的“英明抉择”:“连看地到拍板两个小时。”
这530亩地原本由另一家地产公司经营,“5个股东,除了一个从事建筑工作,并不关心售楼,另外四个以前是做售楼的。”方如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工程刚开始时,5个人挺团结,等到楼建成了,开始产生矛盾,经营不下去。为了能转手变现,就找到了方如的公司。
当天上午10点多,方如和自己的父亲过去看地,当时这块地上的A、B区已经建成,有93套房子还没人入住。大致了解完情况,中午两家开发公司便一起吃了顿饭,席间,方如与自己的父亲并不动声色。
饭后13时,方如的父亲当即拍板:“这笔生意成交。”出地的人先是一愣神,紧接着激动得热泪盈眶,握住方如父亲的手迟迟不肯松开。方如说,其实当初什么都没有考虑,任何的成本核算都没有,就是一拍脑袋的事情。
这块530亩的地花了方如的公司2.2亿元,而事实上,已经建成的A、B区,经过他们绿化包装推广,价值就已达2.5亿元,可以说,方如这笔买卖赚了。
方如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过去开发商的利润在200%甚至300%,现在能达到40%就已经不错了,房地产暴利是前些年说的,现在谈的是生存。”
地价趋高,房地产商的很多成本就要靠原来的土地来均摊。
一位在地产公司工作将近二十年的杨姓工程师向《中国新闻周刊》说,他所在的公司2004年底拿到一块地,当时楼面价为每平米3000,“整个占地60亩,当时大约是每亩600多万拿到的吧。销售面积有12.5万平米,现在已经涨到每平米8000到9000元。”地价成本3年间翻了3番。
方如则称,“拍地后,地方政府拿钱去拆迁,将部分钱补给拆迁户,拆迁户拿着这部分钱又去找开发商买房,开发商赚了钱再去买地,这等于一个循环,最终拿钱多的还是地方政府。”
政府部门则认为开发商是“得了便宜卖乖”。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地价对房价的推动只有当利润空间压缩到非常的程度,才会起到明显作用。“现在,房地产开发商利润水平最低也是19%,最高达到100%,甚至200%的也有。”
谁的暴利?
王超斌今年进京参加“两会”前,委托河南省房地产协会做了一份“房价清单”。在清单里,市场房价中,地价占23%至30%,建筑成本约占25%至30%,税负成本约占到房价的15%,房地产商利润约占10%至18%,财务成本约占8%。结论是:“地价在涨,税费在涨,如此下去,房价如何会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