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房企来说,一场“强者恒强”的博弈已经拉开序幕。在资本和金融资源的倾向性驱动下,国内房地产市场有可能进入快速集中期,上市企业和国有企业成为分化市场的“赢家”。3月26日,2010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百强房企2009年销售总额达9742亿元,销售面积9877万平方米,在全国市场份额已达22.1%。
随着房企巨头在二三线城市竞争加剧,在长沙,已有中国房企TOP10中的6家进驻,房企百强中则共有16家扎根,但长沙本地品牌却没有一家进入全国百强。
强者的战场:TOP10不是央企就是上市公司
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商,该是多大规模?2006年的数字是,超过400亿元。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庞大的1000亿元。
来自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四家机构所调查的“2010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中显示,2009年,综合实力TOP10企业总资产规模达到783.7亿元,同比增长42.2%,远高于百强企业均值256.4亿元。而在这之中,万科和中国海外总资产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保利地产接近900亿。
“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正在变成强者的战场。”金科集团一位与会人士说——从数据上看,房地产市场的马太效应,正在愈演愈烈。
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这是“二八法则”的经典描述。当政策台风来袭,房地产市场资源与发展的不平衡性相当鲜明。
按照机构统计,2009年全年这百家房地产企业销售总额达9742亿元,销售面积9877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99.0%、77.0%。销售面积在百万平方米以上的企业有22家,万科、绿地的销售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以上;销售面积在50万至100万的企业有31家。“百强企业市场份额提升至22.1%。”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说。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国企背景的资源倾向和上市公司的资金渠道,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二八法则”日渐明显的根本所在——“银行大额授信、借壳上市受青睐和赴港IPO热潮再起,是百强企业资产规模提升的主因。”一个细节是,在TOP10的房地产企业中,包括万科、中海、保利、绿地等6家房地产商或多或少暗含“国字号”,而另外的4家民营企业均为上市公司。
复制的力量:百强房企加速深入二三线城市
2010年,长沙。沿着宽阔的金星大道,往北车行10分钟,可以看到一片空旷的土地,整齐的高密度楼房被几条马路分割,道路两侧是移植的灌木和乔木,局促的铺装人行道紧贴绵亘的围墙。
沿着马路两旁,“恒大集团”、“旭辉地产”“北京新兴集团”等或张扬或内敛的标识此起彼伏。在更远的河东地区,保利集团、万科地产、绿城集团的名字,隐藏在这个中部城市的四周和城市之中。这跟我们在武汉、南昌等新兴的二三线城市没有什么区别,似曾相识的规划足以在说明着复制的力量。
“今天中国城市化的主战场是在二三线城市。”阳光100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范小冲说。而这,或许是2010年百强房地产企业的主要方向。研究报告显示,百强企业新增土地储备向二三线城市分布的趋势进一步增强,新增土地储备所在城市中,82%均为二三线城市。
“目前国内一线城市的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开发商购置土地成本高、竞争激烈,许多企业看好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华东、华南一带的城市,通过这些城市的布局为企业开拓新的成长空间,并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刘洪玉说。
以保利地产为例,现有土地储备中52%位于二三线城市,2009年新增土地储备中二三线城市占76.5%。而在万科,“新增的土地储备,90%都在二三线城市。”范小冲说。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中一认为,在二三线城市,就是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要做好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由于土地资源紧张,百强企业可以利用这种机遇进行企业兼并。”
残酷的挤压:
长沙房企无一家入选
不管愿不愿意,在长沙购房者话题谈论中,“恒大”、“保利”、“湘江世纪城”,已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经验丰富的购房者们会开始以一种看似专业的目光审视看中的楼盘,诸如“是哪个开发商开发的?”,“恒大是个大上市公司”,“绿城的房子做得不错”、“保利的景观真的不错”……开始在这个城市的街巷中传递。
数字说,在长沙,中国房地产TOP10的品牌商已有6家,另还有10家位列百强名单的房地产企业。这尚不包括同为外地开发商,却没有进入百强企业者。而另一个数字却说,在长沙,本土地产品牌没有一家进入百强——而在2007年,长沙还有一家入选。
一边,是全国性品牌大举扩张、膨胀、挤压;另一边,本地地产企业在全国战场上“悄无声息”。“长沙开发商,在盈利性、土地储备和利润率上相对其他开发商,仍然存在差距。”中国指数研究院一位分析师说。
外来者强势挤占本地空间,这,正在成为长沙的一种无奈现实。“一方面,从本地企业的发展来看,因为长沙的价格洼地效应,本地开发商没有像其他城市开发商一般挖到第一桶金,原始积累不足。”长沙本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商称。而另一方面,本地发展商源自本地的土地、资源优势,也在日渐透明阳光的开发模式中,消失殆尽。“而购房者对于大盘认同度的提升,也是一个不可抵挡的趋势。”